北京最美百年澳博注册网站平台车站:青龙桥火
澳博注册网站平台时间:4月22日
目的地:青龙桥火车站
文化重点:青龙桥火车站月台、詹天佑墓地及铜像、苏州崖子碑
澳博注册网站平台参加人数:30人
在细雨蒙蒙的小雨中,本期人文搜索组来到了位于延庆的北京最美百年老站——青龙桥火车站。这个由詹天佑亲自设计的小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一百年前的原貌。作为京张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使用。
澳博注册网站平台青龙桥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秋。詹天佑先生为了解决关沟段机车坡度大、牵引力不足的问题,创造性地采用了两台机车相互推拉的方式,使列车进入东侧后折返青龙桥沟,沿山腰做“人”字形,然后移回青龙桥东侧。往回走,穿过八达岭隧道,青龙桥站名扬四海。
火车迷有句名言:“没去过青龙桥,算不上真正的火车迷。” 有上世纪风格的老站房,有詹天佑的铜像和墓地,有“曲折”的线条,有美丽的百年风景。. 有人说,百年车站青龙桥就像中国铁路工业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魅力。走进去就能闻到不一样的气息,是一座“活的博物馆”。
目标1:
澳博注册网站平台青龙桥站月台及铁轨
看看这条有 100 年历史的铁轨
人文搜索组的大巴车开到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停车场,离小站不算太远。穿过停车场,朝八达岭墓地方向走去,沿着干净安静的林荫大道前行约几百米,一条石质的两孔隧道展现在眼前,这就是1905年修建的京张铁路涵洞。向上穿过涵洞约500米,右转即可看到青龙桥火车站的铁轨。如果你穿过铁轨中国铁路百年老站,一个精致的车站出现在你面前。
澳博注册网站平台“我看到了火车轨道!” 所有人都忍不住兴奋起来。幸运的是,搜索组一到站,一辆S2列车就到站了。这是市郊铁路S2线(黄土店至延庆,黄土店至沙城)。当现代火车组遇上百年不变的老火车站,一种神奇的碰撞与穿越感莫名产生,大家的快门声不断响起。
今天,人字形的轨枕已被钢筋混凝土取代,手动变道制动器已消失中国铁路百年老站,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控制的变道系统。虽然这里的设备因为时代的进步升级了很多,但是从很多细节上你还是能感受到岁月给这个小站带来的镌刻。
看到青龙桥火车站站长杨存新,我们看到了铁轨下铺的石头。可以看出,这些石头原本是白色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表面变成了砖红色。“当时铁轨产生的锈迹和蒸汽机喷出的污水相互反应,在石头上形成了红色,这种景象在别处应该是很难看到的。” 杨主任告诉我们。
这一幕让搜索组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也使用了100多年,站台一侧的站房外有石窗台。大家抚摸着旧水箱,一百年前雨水曾经流过的地方中国铁路百年老站,让人目瞪口呆。
虽然大家都知道“人字形”铁轨,但是搜索组的很多成员还是不太了解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杨存新向大家介绍:“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从人字形铁轨的另一边,转身下山,并且通过延长距离来减慢火车的爬坡速度。”
与八达岭隧道原设计施工相比,这一决定将长度从1900米缩短到1091米,可以大大缩短工期,节省资金。”杨存信向参观团解释道,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的壮举,这个壮举就发生在搜寻团所在的土地上。
搜索的第二个目标:
詹天佑铜像及墓碑
失去的“大梦想”
詹天佑铜像,从杨存心记事起,就一直矗立在这里。1919年詹天佑逝世后,中国工程师学会在青龙桥站为其首任会长詹天佑修建了全身铜像,以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在青龙桥站,还可以看到詹天佑先生夫妇的墓地。詹天佑逝世后,原葬于北京海淀万全村,1982年迁往此地。
碑文称,为纪念这位为我国铁路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北京铁路局和中国铁道学会于1982年5月20日将骨灰移走詹天佑先生及其夫人谭菊珍女士。他被安葬在居庸关下的青龙桥站先生铜像后面。
杨主任介绍,詹天佑铜像高2.4米。这尊铜像除了高度外,没有任何艺术处理,是按照老先生的原貌铸造的。在杨存信的记忆中,铜像曾经倒在地上:“我打倒这尊佛像的时候,应该是六七岁,我看着它倒下。幸好是沙土,不然早就摔坏了。” ……三四个十名红卫兵一拉,就把铜像的前胸和脑袋给砸烂了。”
1976年,杨存信十二、十三岁时,铁道部恢复竖立了詹天佑铜像。他也在青龙桥站值班。他的父亲杨天宝看着铜像再次竖立起来。
很多人问杨存信,这尊栩栩如生的铜像是谁造的?杨存信讲了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书上的所有记载都只说是日本人制作的,什么年代、是谁制作的都不清楚,也没有人记载。” 杨存信说道。
谜团发展于2008年。今年,青龙桥火车站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了青龙桥站的展览,一位名叫程旭的设计师对此非常感兴趣。后来,程旭去日本时,无意中发现了詹天佑铜像的真正施法者。“程旭打电话给我,让我看看詹天佑铜像的脚下有没有什么东西,我赶紧查了查,擦干净,什么也没发现。但当时日本人一共铸了一个一大一小两个。另一个小铜像放在詹天佑纪念馆里。我去看了看,发现小铜像的脚间有篆书“大梦”二字。程旭说对了,这个人叫剑天大萌,东京美术学校雕塑系主任,主持了铜像的建造。当时中国工程师协会想铸造铜像,但没有钱,于是他们竞标,建天大猛获得了铸造权。”
阴雨天,杨存信接着说:“‘大梦’是雕塑家在铜像下留下的名字。程旭在日本看了他的作品,发现他所有的作品都有‘大梦’二字。 "
杨存心心中还有疑惑,青龙桥站的铜像怎么没有这两个字?会不会是假的?随后,杨存新见到了詹天佑纪念馆创始人之一的刘阳三先生,急忙表达了心中的疑惑:“我当时问他,他有没有注意脚下有没有字?修这尊铜像的时候?”
刘老师的话让杨存信恍然大悟:“当时铜像的额头和胸膛都断了,很仓促重新竖起来,任务也很紧。好。我们把铜板取下来了。”战天佑铜像脚下,熔化后填在额头和胸口,所以现在脚底是钢板。”
消失的“大梦”到此为止似乎有了答案。
目标三:
苏州码
“这个‘密码’再次证明京张铁路是我们中国人建的”
车站旧站楼一侧,有数块刻有符号的石碑井然有序。杨站长告诉我们,这叫苏州码。
2011年,居庸关站王站长在巡查时,在路基旁发现了一块刻有特殊符号的石碑。杨存新听说后第二天赶到现场,发现碑上符号的形状和大小似乎在京张铁路的旧照片中看到过。
杨存信决定将这些石碑搬到青龙桥站。众人扛在肩上,用了五个多小时,才将陡坡上的两块石碑全部装上车,运回青龙桥站。“我们不认识这里的每个人,我也不知道它在做什么。” 杨存新说,将这些无名大石碑搬回车站一年多后,他发现它们与这个小车站关系密切。接触。
▼摄影/雷若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辉来访,告诉我,它叫苏州衙子,是明清民国时期的民间‘商业人物’。用于标注京张铁路建成时的长度和高度。” 杨存新认真地说:“京张铁路开通时,在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流行之前,使用的是苏州代号。这个‘代号’再次证明了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建造的。”
另一个苏州崖子坡牌是几年前在车站入口处被杨存新意外发现的。当时,碑上只露出了一小边,用来标出铁路线的坡度,设置在坡度变化的位置。“坡度值用苏州码表示,汉字‘上’、‘下’或‘平’表示坡的类型。苏州码的第一个到第三个用竖线表示,‘〣照片上的 2xia' 表示坡度为 1 /32 下坡。” 杨存信说道。
目标四:
百年车站大楼及男女候车室
灰墙,木门,百叶窗,不同的魅力,旧车站房
古朴的蓝灰色外墙、木质的弧形门、复古的油灯座、保留着旧时代传统的候车室……青龙桥站的站楼是许多文艺青年的理想去处拍照打卡,尤其是春天鲜花盛开的季节。这不仅是因为它意味着悠久的历史,还因为中西碰撞,很有韵味的车站建筑,车站对面山脊上蜿蜒的长城,以及缓缓停靠在山脚下的列车。山,不仅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的奇观,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应该说,我们车站的建筑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在老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一些建筑中,你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建筑,里面使用的百叶窗应该是借用西式的建筑物。” 车站牌匾——“青龙桥站”,由时任京张铁路协会办公室的管绵军亲笔题写。下面的英文站名是Wetoma式拼音法(Wei's Pinyin)。是台湾拼音。
走进车站大楼,有两个完整的展厅,一个是詹天佑铁路实物展,一个是候车室。进入月台候车室可以看到中国铁路百年老站,1905年火车站候车室一般采用男女分开候车的形式,即男候车室和女候车室。
铁路实物展厅里,珍贵的老照片见证了青龙桥站的历史;贵宾室里,挂着毛主席1953年视察官厅水库时在车站下车的照片,里面挂着郭沫若来车站的照片。有几个展厅不常对外开放,但在杨站长的带领下,我们能够参观并聆听讲解,真是幸运。
“你看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6月30日,是民国政府成立的西北代表团,途经青龙桥站时拍摄的,也就是抗战前7天。” 老照片中的很多历史事件,杨存新都很在意。明白了,他指着一张照片告诉我们,小站台上站着一些士兵,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一种紧迫感从照片中释放出来。
搜索的五个目标:
青龙桥站站长杨存新
父子跨越五十年的“坚持”
2018年4月11日8时55分,当K1596次乌海西至昌平北列车停靠青龙桥站,以“人”字形奔跑时,京张铁路百年老站青龙桥正式告别到绿色火车。站长杨存信站在月台旁,做着最后的进出工作。
杨存心感慨万千。面对末班车正常速度(normal speed)的旅客列车,他行礼了半天。他知道,此后青龙桥火车站将不再有普通高铁停靠,而站脚下正在建设的京张高铁注定要取代绿色列车。虽然绿皮车不再经过这里,但现在,青龙桥火车站是京郊动车S2线的必经站。由于不再具备上下乘客的条件,车辆只在此处转弯,乘客不下车。“曲折的铁路转身继续前行。
等杨站长解释完中国铁路百年老站,大家还是有些不确定。很多人已经围住老杨,和他聊天,想知道老站长还有什么故事。
杨存新说:他和父亲杨宝华在这个车站工作了66年,从未出现过运行不良设备的记录。杨存新在青龙桥车站斜对面的职工宿舍出生长大。小时候,杨存信家和青龙桥火车站只有一条小路。“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是被火车的汽笛声吵醒,爸爸忙的时候,让我坐在值班室的椅子上。” 老杨说,他父亲在这里工作的时候,火车进出站的信号灯还是煤油灯。从小,他就看着父亲和车站上的叔叔们接车,转动开关,发出信号。
1982年,初中毕业后,杨存新继承父亲的生意,在青龙桥火车站工作。他从做道岔开始,后来做过助理值守、站守,1991年成为站长。这个车站的铁轨、道岔、油灯插座……他比谁都了解这个车站的一切。. 因为这一行,他也读了不少关于詹天佑铁路和青龙桥站历史的书籍。不管谁来,他都可以畅所欲言。
不知不觉中,杨存信说自己二三十岁的时候,一直想换工作,现在却不想离开。“我小时候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历史,工作了这么多年,对车站了解了很多,在车站呆得越久,越有趣。”
杨存新说,只有成为铁路工人,才能体会到孤独和寂寞,这与年轻人的希望有些背道而驰。“我爸干了一辈子,我对这份工作也很了解。开车的工作比较辛苦,总是轮班,夜班不能整夜休息,精神一定要高度集中。工作是比较无聊,责任重大,总是做重复性的工作工作这么多年,我只在家过一个春节,那是我结婚的那一年,同事照顾我。”
自2008年青龙桥火车站被首都博物馆认定为工业遗产后,杨存新又多了一份工作——向包括众多媒体记者在内的游客讲解青龙桥火车站。他很高兴这样做,因为它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孤独的车站,记住这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杨存新说,去过青龙桥站的人都觉得这次旅行很值得。搜索组中的所有朋友也是如此。很多人觉得“应该早点来看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地方”、“历史价值远大于使用价值”。来这里交通比较方便。也有人建议老杨写一本书,把他亲身经历的车站故事写在里面。
2013年,青龙桥火车站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无人问津到成为博物馆的分馆,老杨很满足,“我很感谢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王无钰把青龙桥站列入北京工业文化遗产项目。他倡导“在我们站建一个展览室。那个展览,我们站没有后续的项目。”
这块中国铁路发展的活化石,在搜索团成员的心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所有人都不由觉得,青龙桥站一百年后,已经超越了车站本身的意义。它记录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前世今生,路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进步和未来。
车站下4米,未来京张高铁即将通车。正如站长杨存新所说:“时速350公里的京张高铁正在百年京张铁路下建设,又一个奇迹即将在美丽的中华大地上上演。”
摄影 / 陈刚
编辑/王冕
澳博注册网站平台